首页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
您的位置: 首页 > 经典语录 >

李白白居易苏轼登游庐山,各留一千古名篇,立境立意各不相同

100次浏览     发布时间:2024-11-13 08:34:55    


苏轼曾说“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至千般恨不消”,可见不亲游庐山秀景,不亲观钱塘潮汐,乃人生憾事。

庐山位于江西九江,东望鄱阳湖,北枕扬子江,以雄、奇、险、秀著称,自古有“匡庐奇秀甲天下”之美誉。

庐山本名南障山,因商末周初高士匡俗在此结庐修道,得道成仙而名“匡山”,又名“匡庐山”,至宋为避赵匡胤之讳而去“匡”字,乃名“庐山”。可见庐山跟道教的渊缘之远。

道教以黄帝为始祖,老子为道祖,张道陵即张天师为教祖,是谓道教三祖,所以商周时期已有原始道教存在。

庐山又是中国十一座佛教名山之一,东晋时慧远大师在这里建立了东林寺,开创了净土宗,所以庐山是中国佛教净土宗的发源地。

东林寺是汉唐佛教八大道场之一,庐山和长安是唐朝两大佛教文化中心,据说玄奘和尚从印度取回来的佛经,部分就是在东林寺翻译的。胡适曾说:“慧远的东林,代表‘中国佛教化’与‘佛教中国化’的大势。”

道教和佛教,是中国两大传统主流文化,却在庐山融为一体(类似的还有广东的罗浮山),可见庐山代表的不仅仅是风景,更是文化。

如此蕴含文化之胜景,自然吸引古往今来无数诗人名客慕名而来,其中唐朝李白、白居易和宋朝一哥苏轼,都曾先后登临此山,并留下千古名作。

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庐山瀑布

望庐山瀑布

唐·李白

日照香炉生紫烟,

遥看瀑布挂前川。

飞流直下三千尺,

疑是银河落九天。

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,其人飘逸潇洒,性格狂达,豪侠仗义;其诗想象丰富,夸张奔放,排山倒海,一泻千里。

诚如杜甫所言:“昔年有狂客,号尔谪仙人。笔落惊风雨,诗成泣鬼神。”(杜甫《寄李十二白二十韵》)

真佩服杜甫,短短四句五言,便高度概括了李白其人其诗的特点。

李白出生于西域,四岁随父入川,二十五岁“仗剑去国,辞亲远游”,离开四川,去开辟他的人生新天地。

此时的李白身不离剑,完全一副仗剑走天涯,路见不平一声吼的侠客形象:“十步杀一人,千里不留行。事了拂衣去,深藏身与名”。(李白《侠客行》)

此时的李白年少气盛,盈腔热血,雄心满怀,壮志豪情: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。”(李白《上李邕》)

此时的李白来到了庐山,目睹庐山的壮丽,飞瀑的雄奇,自然激动不已:那顶天立地的香炉峰,不正是我李白的雄岸形象吗?那从天飞流直下的巨瀑,不正是飞泻激荡于我心臆间那万般豪情吗?

庐山雄峰数百座,气象千万般,李白独取景香炉峰和瀑布,自有他的道理:

李白笃信道教,香炉峰四季烟雾缭绕,最合道家仙境缥缈之意象。

庐山瀑布飞泻狂奔,气势壮阔,力量无穷,最吻李白的性格和此时之心境,那“疑是银河落九天”的瀑布,又何曾不似李白手中的宝剑从九天而下,直插山涧地腹呢!

大林寺桃花

大林寺桃花

唐·白居易

人间四月芳菲尽,

山寺桃花始盛开。

长恨春归无觅处,

不知转入此中来。

杜牧曾说“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”,说的是南北朝时期,南京寺庙之多。其实在小小一个庐山,寺庙就达五百座,丝毫不亚于一个南京城。

北宋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《题庐山》云:“南康南麓江州北,五百僧房缀蜜脾”;明代张率《题庐山》亦曰“庐山到处是浮屠,若问凡家半个无”。庐山寺庙之密集,简直象一个个蜂窝蜜巢镶崁在深山密林当中。

在庐山众多寺庙中,大林寺、东林寺、西林寺合称庐山三大寺,大林寺在庐山大林峰上,东、西林寺则分别在庐山之西、北麓。

上面这首清雅的小诗为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期间,登庐山游大林寺所作。

白居易从一个皇帝身边的一线红人“左拾遗”,一下子贬为远离朝堂、芝麻绿豆的小官江州司马,就像把你一下子从董事长助理的岗位,调去远离总部的分公司当一个门卫保安,可谓天上人间,其政治打击和心理落差可想而知。

白居易江州之贬,是他处世哲学和人生观的一个重大转折点。从此,那个曾经意气风发,敢言直谏的白居易,变成明哲保身,及时行乐的白乐天。

江州,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,其最出名的“特产”就是庐山。

司马,是一个没有任何实务的闲职;江州,对庐山来说是近水楼台,那时又没有5A级公园之说,自然没人收门票,庐山自然成为白司马最佳的消闲去处。

第二年秋天,白司马结交了一个叫刘禹铜的富商,刘富商出资帮白司马在庐山香炉峰建了一座草堂:

庐山草堂记(节选)

唐·白居易

匡庐奇秀,甲天下山。山北峰曰香炉,峰北寺曰遗爱寺,介峰寺间,其境胜绝,又甲庐山。元和十一年秋,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,若远行客过故乡,恋恋不能去。因面峰腋寺,作为草堂。

明年春,草堂成。三间两柱,二室四牖,广袤丰杀,一称心力。

多年以后,白居易跟刘禹锡在洛阳养老,一日间,他突然想起这位多年老友,写下了那首著名的“约酒”诗:

问刘十九

唐·白居易

绿蚁新醅酒,

红泥小火炉。

晚来天欲雪,

能饮一杯无。

这刘禹铜是谁?他是刘禹锡的堂哥,宗族排行十九,唐人习惯,称刘十九。刘禹锡排行二十八,白居易有诗《醉赠刘二十八使君》。白居易排行二十二,刘禹锡称其白二十二。

一日,白居易闲来无事,走出草堂,来到大林寺,时值初夏,桃花盛开,诗人来兴,遂成此《大林寺桃花》。

李白看到庐山瀑布,激动万分,因为瀑布象他心中的气魄;白居易看到桃花,感慨万千,因为桃花正合他的心境。

这远离人间尘世,怒放于深谷幽寺的桃花,不正是我这个远离朝堂,避世于香炉草堂的白居易吗?

与其在那喧嚣的红尘争菲斗艳,又何如在这脱俗的山寺孤芳自赏来得自在呢?

当然,此时的白居易不可能是真正的大彻大悟,而只是无奈下一种暂时的政治逃避而已,要不然他就留在大林寺当和尚好了,又怎么在多年后又回归朝堂呢?

诗人的话,微信就好!

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

题西林壁

宋·苏轼

横看成岭侧成峰,

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
不识庐山真面目,

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东晋时期,有一个道安高僧(练大雁功的朋友最为熟悉,因为他就是大雁功的创始人),他为了逃避战乱,带着两个徒弟南逃,准备到广东的罗浮山修道,大徒弟法号慧永,二徒弟法号慧远。

他们先行来到庐山,慧永法师在此修建了西林寺,慧远法师修建了东林寺,后慧远被庐山秀丽的风景所吸引,便“永远”留在庐山传道,创立了净土宗。

北宋年间,王安石变法,苏轼卷入新旧党争,因乌台诗案,被贬为黄州(今湖北黄冈)团练副使,不得参与地方政事,成了一个开垦自耕的贫下中农。

经此乌台诗案,黄州四年“贫农”生活,苏轼“死”了,蜕变成了那个人见人爱的苏东坡。

此后的苏东坡,“吾上可陪玉皇大帝,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,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。”

什么人可以做到这样?要不是神仙圣人,要不就是胸怀无比旷达,又能悟透人间世事,大彻大悟之人。

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同时,苏辙也因帮兄求情,被牵连贬到筠州(今江西高安)。

四年后,苏轼奉诏赴汝州(今河南平顶山)就任,同时,苏辙也被调往安徽歙州。

因此,苏轼并没有直接北上汝州,而是取道江西,跟弟弟苏辙短暂相会。

来到江西,苏轼当然要尝尝江西的“特产”庐山。苏轼的好友佛印听说苏轼要游庐山,特地跑过来陪他同游。

先前李白游黄鹤楼,诗兴大发之时,看到崔颢题的《黄鹤楼》,自愧不如而搁笔。

苏轼此次登游庐山,也跟佛印约定:前人题庐山的诗已经太多了,我们这次只管游山,不准写诗。

然而,要诗人戒诗,简直比让烟鬼戒烟还难!

李白后来还不是忍不住写《登金陵凤凰台》挑战崔颢的《黄鹤楼》吗?

庐山上的众僧人听说大文豪苏东坡来庐山了,朋友圈一忽悠,众等粉丝蜂拥而来,这下题不题诗,就由不得你大才子自己说了算了。

你看,苏轼光《初入庐山》就有“其一”、“其二”、“其三”,还说不写诗呢?

庐山胜景无数,为了满足众粉丝的胃口,苏轼只能挑重点写,总共写了八首诗。

苏轼在佛印的陪伴和众僧人粉丝的簇拥下,在庐山尽情地畅游了十几天,最后回到山下,来到西林寺。

就像大领导视察一处地方,最后总得来一个总结性发言,苏轼作为一个大才子,大诗人,大文豪,登游庐山十几天,“请问您对庐山的总体印象怎么样啊?”苏轼最后当然免不了来一首总结性的“诗言”嘛!

于是,苏轼大笔一挥,从此,西林寺因其墙壁上多了大才子苏轼一首流芳千古的《题西林壁》而比东林寺倍加闻名。

这是一首充满人生智慧的哲理诗,它告诉人们,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物,要学会跳出事物本身去看事物,不然将会当局者迷。

庐山秀美,然而,在无数人心目中它也就是美而已,再美也不过就是一座山罢了,也许只有苏东坡才能在秀美的庐山中悟出这样智慧的人生哲理,苏轼未必能写出这么深刻感悟的诗句。

比较以上李白、白居易和苏轼的作品,无论从立境,还是立意,苏轼的诗显然更胜一筹。

从立境角度,李白只是站在香炉峰下,瀑布川前看庐山,白居易则只是置身大林寺一隅的桃花丛中感受庐山,苏东坡却是从全方位、全视角、全风貌审视庐山,是跳出庐山看庐山,是在无人机上俯视庐山。

从立意角度,李白和白居易只是透过眼前的庐山一景,抒发此时此地个人的心境和心情而已;而苏东坡的境界无疑高了一个层次,他超越了眼前庐山的一情一景,站在人生和人性更高的视角,去感悟庐山给人的启迪。

相关文章
20xx暖心的语录
2024-11-23 10:46:05
"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春暖花开"
2024-11-23 10:18:01
今日文案|愿你心中有光,无惧黑暗;愿你勇敢前行,不负韶华~
2024-11-23 10:02:59
难免落俗的烂漫救赎文案。
2024-11-23 09:48:12
今日文案|生活总是来来往往,千万别等来日方长
2024-11-23 09:33:41